一、古诗鉴赏陆游的〈梅花绝句〉和卢梅坡的〈雪梅〉
1,圻是分开的意思,梅花将晨起的风给坼了,一是有动态美,二也显得梅花的傲立自如. 满字则表现了梅花的怒放和洁白,给人以视觉般的震撼效果. 逊和输其实是一个意思,但是输的语气更重,所以更能突出梅的好处. 2,陆诗比较平铺直叙,口语化,直接点明作者对梅花的喜爱甚至把自己与梅花同拟.而卢诗则显得稍微含蓄,采用对比的手法衬托出梅花的高尚。 3,陆诗的情怀是以梅喻志,热烈地表达自己对梅花的情感。卢诗则运用对比,暗喻自己的清高情结。 ——以上纯属个人答题。人品之处,还请见谅= =
二、一首陆游诗的详细赏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
年代:【宋】 作者:【陆游】 体裁:【七绝】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诗意: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三、诗歌鉴赏《踏莎行》 吕本中的。 这首词吟咏的主体对象是梅还是雪?为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踏莎行》
诗人:吕本中 朝代 宋代 体裁:词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
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
到今犹恨轻离别。
【注释】
①雪似梅花:唐东方虬《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②梅花似雪:古乐府:“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
③阿谁:谁,何人。
④去年:往年。
【评解】
花魂雪魄,冰清玉洁,浑然相似。然对此佳景,更惹相思。因此探梅时节,不禁对
景追忆往事,遂别有一番恼人风味萦绕于心。此词写别恨,情从景生,天然浑成,两阕
的末句尤为警策。
--------------------------
吕本中这首词借梅怀人,写得迷离恍惚,含意隽永。
吕本中的诗词以构思精巧见长,大多写得词浅意深,别有风味,胡仔说:“吕居仁诗清駃可爱。如‘树移午影重帘静,门闭春风十日闲’,‘往事高低半枕梦,故人南北数行书’。”(《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三)而吕本中的艺术风格在词中则体现得尤为明显。像《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菩萨蛮(高楼只在斜阳里)》等词中,都鲜明地表现了词人这种艺术风格。
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唐代齐已《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宋代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正因为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之处,诗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唐代张谓《早梅》诗说它们形似难辨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而宋代王安石则从另一角度表现其不似,《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在本词中词人在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 :“似和不似都奇绝”。“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 。在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是词人认为是“恼人”的。“恼人”即“撩人”,此解释在诗词中屡见不鲜。那么为什么会撩拨起人的心事?词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说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词人在此处设下了悬念,令人揣想。
江淹《恨赋》中名句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李白《渌水曲》:“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此诗说的是送行时看到春草如茵,绿水如染,正是此春光反而增加了诗人的惆怅。李诗说的是姑娘在湖上采苹,秋日明丽、荷花红艳,但此景不使人欢,反叫人愁,这是因为心中本有事,见了这乐景则与她心情抵触不入,反而触景添愁。
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 。”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怎么能不触景生情!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 ”的“恨 ”。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
“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吕本中这首《踏莎行》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离别恨委婉道出,有着一种朦胧美。这种朦胧美不同于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涩。如果一首词让人感到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却了意义。这种词没有朦胧美,而是晦涩。朦胧美如雾中之花,纱后之女,初看不清楚,细辨可见其形态,这种境界给人一种含蓄美。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最后一句“ 到今犹恨轻离别”点出。
这种艺术手法确如画龙,在云彩翻卷之中,东现一鳞,西露一爪,最后见首点睛,因而使画中之龙既显得体态矫健,又透出十分神韵。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