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13年人教版小升初语文可能考的古诗

125 2025-01-11 10:53 admin

一、2013年人教版小升初语文可能考的古诗

描写春天的:咏柳、春晓

夏天的比如: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秋天的比如:山行

冬天的比如:梅花、江雪

月亮的比如:静夜思、泊船瓜洲(最后两句)

送别的比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思乡的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秋思

数字的比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那个(忘了叫神马了)

友谊的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理由同上)

之类的~~~~~~~~

二、老师罚抄高一语文必修三,四所有文言文古诗每个10遍,算不算变相体罚

噗嗤,原谅我笑了一下

严格来说,算。看这个问题:

里面有这样一段:2013年9月,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全体教师签订了《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责任状》。其中,对体罚及变相体罚作出了具体界定的尝试。“殴打学生、罚做额外作业、罚做额外劳动、罚做清洁、罚跑步、罚留校、罚站、罚款、赶出教室、用语言文字或其它手段对学生的人格、名誉进行辱骂、嘲弄、讽刺,使学生感到受侮辱、受伤害、自尊心受打击等行为。”

所以,按照山东聊城东阿县的规定,应该算了。但是这仅仅是山东聊城东阿县全体教师达成的一个协议,我认为是不具有普适性的。而现在的法律呢,实际上对体罚的界定是很不明确的,虽然现在“罚抄作业”属于变相体罚基本上已经是共识了。

不过就算这样又怎么样呢?难道你打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觉得可以换个角度想想。老师这样做也是为学生好,毕竟这些古诗最后还是得背过呀,背不过就有可能丢分,抄写不管算不算体罚,总归是有益于背诵的嘛。老师最后还是希望学生能取得好成绩才会这样啊。如果学生觉得罚抄遍数太多了,可以跟老师好好沟通一下嘛,比如减少几遍,再比如择日单独考试默写什么的。毕竟就算打官司上法院,法院的处理原则也是能调解先调解呀。总之,好好说话一切都能解决。

三、一、二、三、年级古诗大全

1.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水调歌头。中秋》(宋)苏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8绝句(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9.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0.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2.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3.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4.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5.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6.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7.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滁 州 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9《明日歌》:(清)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20.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1.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2.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3.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四、怎么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如图:

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用升语调,哪句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遍插茱萸↑少一↓人。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

扩展资料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站地图 (共3个专题17249篇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