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古诗桂州腊夜的意思

225 2025-04-29 22:54 admin

一、古诗桂州腊夜的意思

《桂州腊夜》是唐代诗人戎昱创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诗是作者到了桂州第二年的岁暮写的,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前六句由时间的推移,写从深夜难寐、无法入睡到恍惚成眠、梦里思家再到清晓梦断、痴望灯花的过程;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二、桂州腊夜 【诗词】: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

答案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2.渲染凄寒孤儿悲凉的环境气氛,衬托诗人孤独寂寥悲凉思乡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

或写:雪落竹林的凄声、回归故里的寒蝉梦、晓角残漏的悲音、掉落灯花的孤灯,暗示抒情主人公长夜难眠、孤儿悲凉、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

三、《桂州腊月》诗中首联中哪两个字用的最好?请做简要分析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注]。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尽”,意思是诗人在除夕夜一直坐到三更已尽;“

赊”“尽”对比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

“仍”,表现出诗人不得已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桂州腊夜 戎昱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1)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意思答对即可)

(2)渲染凄寒、孤独、悲凉的环境气氛,衬托诗人孤独、寂寥、悲凉、思乡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或写雪落竹林的凄声、回归故里的寒梦、晓角残漏的悲音、掉落灯花的孤灯,暗示抒情主人公长夜难眠、孤独悲凉、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意思答对即可)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桂州腊夜 戎昱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注1]。雪声偏傍竹,寒梦不

小题1:

颔联中的“寒”字表意极佳。(1分)“寒梦不离家”:扣题贴切,寒夜难耐,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能梦到家里的情景。(2分)梦字之前加一“寒”字,不只写出了寒夜做梦的情景,更反映了诗人由于思乡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凉孤寂之情。(2分

小题2:

颈联写景角度,先听觉后视觉。(1分) “晓角分残漏”。写所闻。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是从听觉上来写的。(2分) “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是从视觉上来写的。(2分)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孤寂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

三四两句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

小题2:

试题分析:

五六句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晓角分残漏”。写所闻。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鼓声。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分”,是以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分,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孤”字既表现了诗人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站地图 (共3个专题19572篇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