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蝉虞世南古诗解析

264 2025-08-12 13:25 admin

一、蝉虞世南古诗解析

《蝉》原文

作者: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扩展资料

《蝉》赏析:

《蝉》这首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

这首诗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第三、四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二、赏析虞世南的《蝉》中垂绦饮清露

赏析: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作品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三、“虞世南的《蝉》”的译文与注释?

1. 译文:

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

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2.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 注释:

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发出。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④疏桐:高大的梧桐。

⑤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⑥藉(jiè):凭借、依赖。

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四、《蝉·虞世南》原文与赏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馀姚(今浙江绍兴)人。曾任隋朝秘书郎,入唐任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后为秘书监,封永兴县公。为人忠直,善文辞,工书法,有《虞永兴集》。

这首诗借蝉表述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远播,说明人品格高、学识富,自然名声大、影响广。

“垂緌饮清露”,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性高洁,栖高饮露。诗人以“垂緌”状蝉的外形,隐写其身份的高贵,以“饮清露”说蝉的食性,暗寓其品行高尚。“流响出疏桐”,以“疏”写桐,意在说明桐树高耸,枝叶稀疏。“流响”,声音远播。这是说蝉有本领、有作为。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声远是因为“居高”——身份高、品格高,回应上两句的句意。一个“自”字,点明此乃本身条件使然,因而顺接“非是藉秋风”,不是凭藉外力而成的。的确如此,人的声名远播,交口称誉,是“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人的身份地位,不是靠有做官的爸爸,有僚属的拍马,有权势地位,有吹嘘的喇叭。

五、《虞世南·蝉》全文赏析及翻译

译文:

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

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编辑于

查看全部145个回答

幼儿诗歌大全100首启发式教学_免费试听

根据文中提到的古诗为您推荐

幼儿诗歌大全100首优质品牌,师资强大,专业培训,幼儿诗歌大全100首0基础无需担心,启发式教学,让学习更高效。

m.dianping.com广告

缓解蝉鸣声耳鸣吃什么药的方法?一招改善耳鸣小窍门

缓解蝉鸣声耳鸣吃什么药的方法?病人自觉耳内鸣响,如闻蝉声,或如潮声。,这个方法真的很管用,我现在都成顺风耳了

em902.jlrsdjk.com广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站地图 (共3个专题21512篇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