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词中表现人们“辛勤劳动”的句子。。急急急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二、《诗经》中的句式大多都是四字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诗经》是最早的诗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11世纪到6世纪)收集的诗歌有311首,其中有6首是笙诗,即只有标题而没有内容,称为六笙诗(南居、百花、舒华、幽耕、幽耕)。为何《诗经》中的句式大多都是四字的呢,原因有一下几个:
1.诗歌的形式: 诗人对内容和材料的处理,属于主观运用;写诗的时候,不得不以文本结构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客观状态。《诗经》里的作品大多是四言诗,四言诗可以表现出一种平衡、冷静、平和的特点,用在正式场合和隆重的仪式上,可以增加庄重感。
2.诗歌最早的形式是四言体,而《诗经》继承了这种形式。比如青云的歌打土,康屈的谣曲等古代歌词,都是比《诗经》早诞生的,都是四字体。此后,语言系统越来越完善,所以字数增加(最早的诗歌叫《葛覃-二言》)。后来从四言——五言——七言——到宋词,现在是散文。
3.《三百首》对句式没有严格要求,情感内容都是三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只是大部分是四言,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可能会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诗经》主要由四字句组成的原因有三: 当时语言发展,词汇增多,双音增多,语法结构变得复杂;受“中性”审美观的影响;为了唱歌的需要。
4.《诗经》里的诗很多都是包含三四段的结构,有的只是改了几个字,改了押韵。这就是所谓的“三段体”。因为《诗经》都是歌,重复的歌词会产生一种时间静止的感觉,让剧情仿佛静止不动。《诗经》构成四个句子的五种方法。。
大的原因就是受到了当时语言发展的影响,当时的词汇量增多了,而且声音调的字也增多了,所以语法结构会特别的复杂,其次就是为了吟唱的需要,很多人会唱这里面的一些句子,所以4个字的话能够带来更好的唱作体验。
这和人们的语言发展有关,同时也和当时的语法结构有关,和人们审美有关,也是为了满足吟唱的需要。
这样的诗句可以让人们更好的记忆。也可以造成更好的影响,可以让人们更容易理解里面的情感。而且可以更容易让人们理解。
三、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个世纪的305首诗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
折叠风篇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19篇、墉(yōng)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0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桧即郐kuài)、曹风4篇、豳(bīn)风7篇。
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折叠雅篇
《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共31篇。
《雅》为周王畿内乐调。《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谓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小雅》共有74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大雅的作品主要有《文王》、《卷阿》、《民劳》,小雅有《鹿鸣》、《采薇》、《斯干》等。
折叠颂篇
《颂》共有40篇。
对于《颂》的释义,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颂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诗集传》说:颂与容古字通用。
据阮元《□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
郑玄《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
四、《诗经》在句式和章法上的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