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换的全诗

169 2024-01-27 05:55 admin

一、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换的全诗

这是公元前227年,荆轲刺杀秦王,临走前说的话.

陶渊明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⑵志在报强嬴。⑶

招集百夫良,⑷岁暮得荆卿。⑸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⑹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⑺宋意唱高声。⑻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⑼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⑽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⑾豪主正怔营。⑿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译文】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自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衰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二、荆轲刺秦王是真实的吗?我感觉有好像有好多漏洞。

据我分析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但是思考问题不深入。

你的第一个问题:战争中敌我双方僵持的时候,刺客(或者现代战场上的狙击手)才能发挥作用,敌军主帅阵亡,可以造成敌军内部的混乱,可以给我方趁虚而入的机会,二战的时候德军逼近莫斯科,苏联的狙击手“瓦西里”就以一支猎枪打死很多德军军官,为苏联红军赢得宝贵的时间和机会,后来瓦西里成为战斗英雄。

第二个问题:朋友送别荆轲,无非是弹弹琴唱支歌而已,这也算大的动静?古代的时候没有那么多间谍,而且通讯极不发达,不可能这么容易就被嬴政获悉。在古代,一封信通过驿站送到目的地都需要一个多月,更不要说战争时期道路受阻了。

第三个问题:谁告诉你荆轲绕着柱子跑就是一圈一圈的跑?忽左忽右的也是绕着柱子跑,这里是你的误解

少年的思想总是有点叛逆,总觉得古人都是傻子,不可以相信,其实说到底古人虽然知识有限,但不是什么都错,很多地方反而是现代人不熟悉文言文而造成的误解

三、请问“荆轲刺秦”时有一句诗,请问是什么?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成白虹。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出自《史记·刺客列传》里:当年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秦王,太子丹和宾客以及荆轲的几个朋友,全体穿戴起白衣白帽,一同相送。直送到易水旁边,今河北易县附近,挥泪诀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激起了送行者无比悲愤慷慨的心情。荆轲唱着,头也不回地走了。给后人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诗句。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里也有记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站地图 (共3个专题3502篇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