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山东春天的诗句
凤栖梧
蝶 恋 花
二00四年五月十日
篱院春深簇拥簇,
偶落柳絮,
乱点花无数。
长案展纸挥笔去,
百花泣露散万户。
春暮比翼嬉风雨,
翔旋鹏翥,
忘却留春住。
花落沃土神力注,
来年再与花共语
望海潮
春
二00五年九月二日
梅影浮动,
冰雪已澌,
春柳拂更华年。
泽山瑞峰,
邀月摩云,
漫步仙桥水帘。
青龙倒挂渊。
心灵融自然,
同芳无限。
遥眺虎溪,
万般春色聚一线。
耳枝书屋高寒,
瞰国寺照庵,
清风为伴。
两院一钟,
数僧相照,
非节香烟淡淡。
云流百鸟鸣,
赏端丽风清。
游心酣酣,
四方承目,
披星戴月两肩满。
春 播
二00八年四月二十日
巍峨群山彩云梭,
瑰丽春田绿色歌。
一天一夜黄金雨,
惠风和畅农家乐。
云山春景
二00八年五月五日
春鸟爰爰溪水边,
野雉绵绵林谷间。
万丛物语迷三径,
百折水流绕千川。
辛弃疾《青玉案》原词及理解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编辑本段]注释
⒈青玉案:词牌名
⒉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⒊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⒋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⒌凤箫:箫的美称。
⒍玉壶:精美的彩灯。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说,当时“灯之极品多”,“福建所进,则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冰清玉壶,爽彻心目”。
⒎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即舞鱼舞龙。是元宵节的表演节目)
⒏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⒐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⒑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⒒他,即她。古时他她不分,通用。
⒓蓦然:突然,猛然。
⒔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编辑本段]译文
1.宝贵的名马,华丽的雕车,载着美丽的人儿驶过,香气弥漫了整条街。萧声如歌,明月皎洁,时光悄悄流转,整晚上花灯(鱼灯、龙灯)都在绽放光华,美不胜收。美人如花,仕女如云,她们一路上娇笑俏语,带着若有若无的幽香渐渐远去。可是,她们都不是我心底的那人。夜深了,我千百次寻找、等待的那一个人还没有出现。我的心充满疲惫和失落,不经意一回首,却发现她在那灯火寥落的地方静静地站着。
2.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职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
第一层意思:表明了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回路转,是爱情的一种存在方式。
第二层意思(王国维后加的,与作者初衷无关):它表达了人生的一种境界,或者是一种哲理,这种哲理或境界是人生中超越时间、空间的理解,具有永恒性和宇宙性。不会因岁月、际遇、环境的不同而磨灭或忘却。
它是爱情的境界,是治学的境界,是成事的境界,是做人的境界,是人生的境界、、、、、、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为豪放派爱国词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